朱啟華

朱啟華
朱啟華 教授
職稱 教授
學術專長 普通教育學、德國取向的批判教育學
研究室 R419
分機 36209
Email educhc@ccu.edu.tw
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(輔系為歷史系)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
杜根賓大學社會科學博士
研究領域 普通教育學、德國取向的批判教育學
  • 經歷
  • 期刊論文
  • 專書及專書論文
  • 研討會論文
  • 技術報告及其他
  • 碩博士論文指導
曾任教於桃園縣仁和國中(教授課目為歷史)、102.02-107.01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任所長
  1. 朱啟華 (1997)。盧梭、康德、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。教育研究集刊,第四十三輯,65-76。
  2. 朱啟華 (1999)。德國大學改革動向。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,七卷三期,55-58。
  3. 朱啟華 (2002)。探討德國教育學者 Wolfgang Klafki 教育理論之轉向。教育研究集刊,第五十集三卷,71-92。(TSSCI)
  4. 朱啟華(2003)。德國的PISA研究。教育研究月刊,112(8),153-163。
  5. 朱啟華(2005)。從社會演變論德國批判教育學的興起及再發展-以其對權威問題之探討為例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,第14期,1-25。(雙審制期刊)
  6. 朱啟華(2006)。I.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。教育研究集刊,52(3),21-41。(TSSCI)
  7. 朱啟華(2006)。論愛心或耐心作為教師的基本態度。教育科學期刊(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),6(1),1-16。(雙審制期刊)
  8. 朱啟華(2006)。論德國高等教育提升競爭力的意義與啟示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刊,第24期,37-58。(雙審制期刊)
  9. Chi-hua Chu (2007). Die politisch orientierte Bildungstheorie von Wolfgang Klafki. In Pädagogische Rundschau, 61(4), 363-379.
  10. 朱啟華(2007)。論J. F. Herbart德育理論作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。教育研究集刊,53(3),37-66。(TSSCI)
  11. 朱啟華(2008)。Rousseau《愛彌兒》道德教育思想之探究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,第20期,25-54。(雙審制期刊)
  12. 朱啟華(2008)。Wolfgang Klafki的批判教育學對臺灣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意義。課程與教學季刊,11(3),63-92。(TSSCI)
  13. 張淑媚、朱啟(2008)。論德國對PISA的討論及對台灣教育的啟示。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,第37輯,225-242。(雙審制期刊)
  14. 朱啟華(2008)。由W. Klafki的教育觀點談全球化下的通識教育。通識在線,18,25-27。
  15. 朱啟華(2008)。書評:教育作為自我轉化-評介H.-G. Gadamer(1900-2002)《教育是自我教育》。當代教育研究,十六卷四期,237-246。
  16. 朱啟華(2008)。論康德的教育學說及其性格。台中教育大學學報:教育類,二十卷二期,1-14。
  17. 朱啟華(2010)。德國全日制學校在教改中的意義與啟示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,92期,193-212。
  18. 蔡元隆、朱啟華(2010)。日治時期台灣初等學校課後補習經驗初探。嘉大教育研究學刊,25期,95-117。
  19. 朱啟華(2010)。J. F. Herbart普通教育學在全球化下的修正及其蘊含意義。高雄師大學報,29期,101-118。
  20. 朱啟華(2010)。W. von Humboldt的大學理念及對台灣高教改革的意義。通識在線,31,57-59。
  21. 朱啟華(2011)。K. V. Stoy為何是Herbart主義者?市北教育學刊,第38期,49-70。
  22. 朱啟華(2013)。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—以《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》為例。嘉大教育研究學刊,第30期,1-20
  23. 朱啟華(2013)W. Rein理念學說的修正及其教育意義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,第21卷第1期,1-28。
  24. Chi-hua Chu (2013). Sprachpolitik und Lehrerausbildung in Taiwan vor und nach 1987.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, 18(3), 144-154.
  25. 李佳曄,朱啟華(2015)。Martin Heidegger(1889-1976)之科技觀與其在教育上之啟示。彰化師大教育學報,27,1-20。
  26. 朱啟華(2016)。楊深坑教授「教育哲學學術性質之歷史發展分析」讀後心得。北市教育學刊,54,83-90。
  27. 朱啟華(2018)。論N. Luhmann與K. E. Schorr對教育「技術缺失」之反思。台灣教育哲學,第2卷第1期,27-49。
  28. 蔡元隆、朱啟華(2019)。桃園市觀音區教育的推手­鄭來進校長史料簡介與考證,桃園文獻,第七期,69-80。
  29. 朱啟華(2020)。Wilhelm Flitner (1889-1990)成人教育學說探究。中興大學教育科學期刊,18卷第2期,1-20。
  1. 朱啟華(2013)。教育可能性與侷限性之探究。台北:學富。
  2. 朱啟華(2005)。台灣公民教育的發展及其內容依據之探討。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(主編),社會價值重建的課程與教學(頁77-95)。高雄:復文出版社(有審查)。
  3. 朱啟華(2005)。〈種族主義與教育〉述評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正義:教育哲學述評(三)(頁 135-152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  4. 朱啟華(2007)。〈灌輸與教育〉評述。載於林逢祺、洪仁進(主編),課程與教學哲學:教育哲學述評(四)(頁225-264)。台北:師大書苑。
  5. 朱啟華(2007)。W. Klafki與H. Giesecke對於團結一致作為教育目的之爭論及其對教師教學的意義。載於周淑卿、陳麗華(主編),教育改革的挑戰與省思-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(二)(頁177-198)。高雄:麗文文化。
  6. 朱啟華(2008)。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教師圖像。載於林逢棋、洪仁進(主編),哲學中的教師圖像(頁109-118)。台北:五南。
  7. 朱啟華(2014)。T. Ziller德育學說之啟示。載於周愚文、林逢棋、洪仁進方永泉、張鍠錕、彭孟堯(主編),教育哲學2012(頁83-114)。台北:學富。
  8. 朱啟華(2017)。系統理論下的教育自主性(Autonomie)-- N. Luhmann及K.-E. Schorr的觀點。收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(主編),教育研究新視野—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二十週年論文集(頁17-45)。台北:五南出版社。
  9. 朱啟華(2018)。由W. Klafki教育理論之演變論全球化下的通識教育。收於通識教育雜誌社(編著),哲學大師的通識教育思想(頁75-94)。台北:通識教育雜誌社。
  1. 朱啟華(2004)。台灣公民教育的發展及其內容之證成。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辦之「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改革之檢討與發展趨勢 - 青年學者論壇」。(2004.11.20-21)
  2. 朱啟華(2005)。台灣公民教育的發展及其內容依據之探討。發表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,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承辦之「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九四年度年會」。(2005.6.5)
  3. 朱啟華(2005)。論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意義與啟示。發表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「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: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研討會」。(2005.11.11)
  4. 朱啟華(2005)。論愛心或耐心作為教師的基本態度。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? 中心舉辦之「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」。(2005.11.25)
  5. Chu, Chi-hua (2006). Die politisch orientierte Bildungstheorie von Wolfgang Klafki.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(AME) 32 Annual Meeting. Fribourg, Switzerland, July 5-7.
  6. 朱啟華(2007)。全球化下的教師思維。中原大學教研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「教師生涯規劃與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」。(2007.6.30)
  7. 朱啟華(2007)。W. Klafki與H. Giesecke對於團結一致作為教育目的之爭論及其對教師教學的意義。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與另類教育學會舉辦之「漂泊、陶冶、教育」-2007另類教育學術研討會。(2007.11.24)
  8. 朱啟華(2009)。全球化下的道德教育理論-以J. F. Herbart的普通教育學為例。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「教育與成長之路:賈馥茗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」。(2009.05.03)
  9. 朱啟華(2009)。全天制學校在德國教改中的意義與省思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舉辦之「培育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教育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」。(2009.11.07-08)。
  10. 朱啟華(2010)。K. V. Stoy為何是Herbart主義者?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之第四屆「兩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論壇」。(2010.10.22)
    朱啟華、羅秀青(2011)。德國大學國際化中國際學生輔導方案之研究。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「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」。(2011.10.28-29)
  11. Chi-hua Chu (2011). Die Erziehung und Politik. Das Lehrerausbildungssystem vor und nach 1987 in Taiwan.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f ?Koreanisch-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Erziehungswissenschaft“ (KDGE). at
  12. the University of Inha, Korea, 12. November, 2011.
  13. 羅秀青、朱啟華(2012)。德國頂尖大學政策之影響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之反思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舉辦之2012 教育高階論壇「全球競爭力、社會正義與教育功能」學術研討會(2012.03.29-30)
  14. 朱啟華(2012)。台灣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之反省。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舉辦之「教育國際化之反思」國際學術研討會。(2012.04.28-29)
  15. Chi-hua Chu (2012). Global denken, lokal handeln. Die Ermoglichung zur Solidaritatsfahigkeit hinsichtlich der internationalen Bildungspolitik in Taiwan. Poster Sessions presented at 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-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Moral Education: Reflection,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. at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,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Taiwan, 15-17 June, 2012.
  16. 朱啟華(2012)。T. Ziller德育學說之啟示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舉辦之「教育哲學」學術研討會。(2012.11.24-25)
  17. 朱啟華(2016)。教育學發展的延續性或斷裂性?以Herman Nohl教育關聯性(der padagogische Bezug)概念為例。發表於: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主辦之:2016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(2016.11.19)。
  1. 朱啟華(2004)。赫爾巴特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批判及對道德教育的建構。(2004/08/01 – 2005/07/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NSC 93-2413-H-194-010-)
  2. 朱啟華(2007)Wolfgang Klafki的批判教育學對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意義。(2007/08/01 – 2008/07/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NSC 96-2413-H-194-018-)
  3. 楊深坑、李奉儒、朱啟華(2007)。日治時期台灣Herbart及Herbart主義教學理論之研究。(2007/01/01 – 2007/12/31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專案擔任協同主持人,96-R-45)
  4. 朱啟華(2008)。全球化下的道德教育理論-以J. F. Herbart的普通教育學為例。(2008/08/01-2009/07/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97-2410-H-194-075-)
  5. 李奉儒、朱啟華(2008)。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:教育理論與教育方法論。(2008/12/01-2011/11/3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擔任共同主持人,97-2420-H-194-034-2E3)
  6. 朱啟華(2009)道德教育在Herbart學派中的定位-K. V. Stoy與T. Ziller德育理論之比較及其意義。(2009.08.01-2011.07.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98-2410-H-194-003-MY2)
  7. 張淑媚、朱啟華(2009)。法西斯主義下的教育—德國希特勒青年團和台灣救國團之比較研究。(2009.08.01-2012.07.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擔任共同主持人,98-2410-H-415-019-MY3)
  8. 朱啟華(2011)。由P. Natorp與W. Rein對道德意志的對話論德育學說之建構。(2011.08.01-2013.07.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100-2410-H-194-035-MY2)
  9. 朱啟華(2013)。教育可能性與局限性之探究-一項教育學史的考察。(2013.08.01-2014.07.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102WFA1000335)
  10. 朱啟華(2014)。N. Luhmann論教育學自主性(Autonomie)及其問題(2014/08/01~2015/07/3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編號103-2410-H-194-045-)
  11. 朱啟華(2015)。教育學發展的延續性或斷裂性?以Herman Nohl教育關連性(der padagogische Bezug)概念為例(2015/08/01~2016/07行政院國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編號104-2410-H-194-020-)
  12. 朱啟華(2016)。論N. Luhmann對教育「技術缺失」(Technologiedefizit)之反思(2016/08/01~2017/07/31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編號105-2410-H-194-073-)
  13. 朱啟華(2017)。由W. Flitner(1889-1990)教育學說論教育與社會之對話(2017/08/01~2019/07/31 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編號106-2410-H-194-016-MY2)
  14. 朱啟華(2019)。Herwig Blankertz(1927-1983)批判教育學探究(2019/08/01~2021/07/31 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,編號108-2410-H-194-032-MY2)
  1. 黃倩茹(2005)。康德美學及其美育蘊義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2. 許洛境(2008)。學童樂觀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探究:以雲林縣一所小型學校為例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3. 梁雅惠(2009)。學校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與家長會會長對家長校務參與之研究─以南投縣一所國小為例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4. 李佳曄(2011)。Martin Heidegger 論技術觀與存在教學論之建構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(榮獲100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碩士類論文獎佳作)
  5. 蕭舜彬(2012)。康德永久和平理念及教育措施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6. 李怡璇(2015)。N. Luhmann論教育系統選擇功能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7. 張義弦(2015)。嘉義縣國中學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係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8. 葉峰銘(2015)。以多媒體認知學習論觀點分析國中數學教科書插圖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9. 曾慧倚(2016)。嘉義市高中職學生對綜合活動課程態度與公民意識、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10. 侯燕雪(2016)。素食家庭文化的品德學習歷程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11. 吳冠蓓(2017)。繪本融入生命教育之自我探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  12. 陳易聖(2019)。雲林縣兩所私立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(與成教系張宛珍老師共同指導)
  13. 方正一(2019)。混齡教學與課程領導之研究-一位偏鄉國小校長之觀點。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。(榮獲108年度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博士類論文獎佳作)